红古,东接西固,西及西南同青海省民和县毗邻,南濒湟水与永靖县隔河相望,北与永登县交错。甘青公路、兰青铁路穿越全境,省道民门公路经区内海石湾、窑街通青海门源县。
历史上红古就一直处于甘肃和青海中间,是兰州和西宁的中转站。所以,红古被称为兰州的“后花园”和西宁的“桥头堡”。
科学打造“万元区”
“2009年,红古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612元,按照区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目标要求,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增长的话,我们就可以率先打造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村。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的‘万元区’目标就能够顺利实现。”谈到红古未来的发展前景,当地每一位领导都充满了信心。
设施农业是当地的一大亮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如何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农业基础,进一步提升红古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呢?
为了有效推进“万元村”建设,红古区将通过实施“四千四万”工程,即建成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新庄千亩优质果品基地、水车湾千亩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北山千头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和亨华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山台地万亩核桃基地、川区万头奶源基地、1至2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村,使红古农业实现一个大的发展。
据当地有关领导介绍,红古区坚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做特做优“菜、果、奶”三大支柱产业,加快了马家台薄皮核桃、万头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增特色种植1000亩,优质核桃面积达到7500亩。
同时,坚持“合作开发、连片发展、规模经营”的思路,红古区通过“反租倒包”,加快推进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探索了一条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牵头建设、农户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新发展设施农业610亩。拼盘捆绑总投资4700多万元推进36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面推进了洞子等6个市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完成新住宅主体工程200多户,建成沼气池2850座、农村公路78公里。
精心谋划“卫星城”
漫步在海石湾中心城区,迎面扑来的是一股股开发的热潮:红古二路、花庄北路上搅拌机隆隆不息,宽阔笔直的主干道已现雏形;在这些主干道的周边,海城嘉园、金海天嘉园等一批新兴住宅小区拔地而起。
“楼房鳞次栉比,规划整齐,红古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红古区的变化,每一位居住在海石湾的居民都有切身的感受。
近年来,红古区委、区政府按照重点建设海石湾中心城区,辐射窑街、平安、花庄等小城镇,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把海石湾中心城区建设成工矿服务型、生态园林型和现代卫星城区的具体目标定位。
循着这个清晰的思路,红古区坚持多视角定位、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铁手腕管理、新理念经营,谋划出了现代卫星城的发展蓝图。
如今,红古区以项目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先后投入资金3.6亿元,建成了海石湾中心城区“三横两纵”路网,初步形成了第一条环形路。马门溪龙广场、海石湾公园和海天、西苑、海运、春天、阳光、丰润等11个花园住宅小区也相继建成。目前,海石湾城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以甘青铁路为中轴,形成南北两城区,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卫星城的雏形已基本浮现。
投资千万元构建城乡新格局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这才是今后发展的根本。”当地有关领导多次公开表示,从兰州全市来讲,红古区发展基础较好、城乡差别较小,比其他县区更具统筹发展的有利条件,红古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努力走在全市前列,为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积累经验。
的确,红古区有7.5万亩平坦的耕地,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精华之地;谷丰渠、湟惠渠等四条长达95公里的自流灌渠,构成了完整的灌溉体系;高架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蓬勃发展,为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此,红古区通过实施“四千四万”工程,力争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80%以上的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十二五”规划期内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
在此之前,当地政府还制定出台了千万元扶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400万元用于全区城乡一体化农民住房工程公共设施配套;投资1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在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扶持;投资200万元重点扶持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基地集中连片200座新型日光温室建设;投资100万元扶持马家台、麦洞台薄皮核桃基地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投资100万元加大对科教兴农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
上篇:
下篇:
ricn realestate